undefined

(以下純屬個人主觀觀點)

這陣子的超夯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了好多人的熱烈討論,很開心台灣能拍出這樣的劇,讓觀眾重拾對台劇的信心,在這齣劇中,主要探討的主題是去標籤化,我們從小成長的環境受的教育,讓我們對世界有一定的認知和看法,但人們往往害怕未知,所以容易對不熟悉的事物感到排斥,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多起台灣曾發生過的社會案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曉明的案件,這明顯是鄭捷案的翻拍,其實當鄭捷案發生時,大家除了恐懼,希望他趕快判死刑之餘,人們對於為何他會犯下如此案件,似乎沒有太過關心,當時我自己的解讀和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可能就是他的家庭環境或是學校教育出了甚麼問題吧?然後就沒有多去思考了,而當鄭捷槍決時,我也像絕大多數的民眾一樣覺得終於槍決了,對其根本原因似乎就漸漸地不在重視和關心,但當前陣子鄭捷的模仿犯出現時,我才知道原來事情根本沒有結束

undefined

透過我們與惡的距離,讓我們看到人權律師和精神科醫生和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還有媒體各自的立場,我很佩服短短十集,能將這些面向都照顧考慮到,演到現在第八集,已經出現非常多的經典橋段,在網路上大家也討論的非常熱烈,其中我想先談人權律師,我認為這齣劇很好的表明了人權律師在辦這些案件時的想法,特別是吳慷仁醉酒的那段戲,明顯的就是在告訴觀眾,李曉明是罪人沒錯,他犯罪了罪有應得,處死刑也是應該的,但他為甚麼會變成這樣?李曉明曾說他想做大事,為甚麼他想透過這樣的辦法來做大事,他在成長過程中哪個環節出錯了,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殺人犯,他們也是第一次為父母,他們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擁有自己獨立自主的空間,那為甚麼最後會變成這樣,我相信這和缺愛有很大的關係,想做大事等於他想被關注被注意,這和小孩子在外面搗蛋,只為引起家人的注意有甚麼不一樣,我並不會因為看了這齣劇就認為一個殺人犯的出現和他家庭一定沒關係,這是一定有關係的,這和家庭教育還有學校成長經歷,他的人生中所遇到的所有事都是有關係的,我們從少少的李曉明的片段中就能看到,他在家本來就不愛說話沉默寡言,沉默寡言代表他甚麼事情都放在心裡,他想做大事,他想引起誰的注意,他在獄中不願意和家人見面,代表他不想連累家人,那他做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甚麼?我相信這是人權律師想要了解的,唯有了解才有辦法找到預防的辦法,不找到根源,那類似的事情只可能再度發生,就像王赦當時說,如果死刑犯就只要把他處死就好,那幹嘛要調查整整兩年,抓到直接處死就好啦,調查這麼久,為的不就是找出真相,也能幫犯罪心理學有更多的研究,結果最後卻在正準備和家人見面時,正可能說出真心話時,被槍決了,律師根本沒收到通知,家人也沒收到通知,前面還有幾十個死刑犯在排隊,就媒體收到通知,這只證明了政府想做政績,根本不管犯罪主因,令人感到失望;很多人將王赦當成是廢死支持者,真的不知道是從哪裡看出來的,王赦明明說了他覺得判死刑沒錯,但重點是找到犯罪主因,之後能夠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可能覺得預防太困難,每個人會下決定的原因本就不同,但一定會有一個脈絡,如果你連改變都不相信能夠改變,那就不要擔心下一次還可能發生類似案件,而人權律師就是為了那微小的希望在努力,還希望大家以後在看到人權律師時,不要只認為他們是魔鬼的代言人,當人權律師又賺不到錢,他們想找出原因的同時,也是想療癒曾經的自己,如果大家覺得這是戲太理想,那可以去看真正的人權律師黃致豪在TED的演講,聽聽不同人的看法

再來是陳昌的案件,陳昌對比的是小燈泡案,典型的精神病犯罪,在這齣劇中還加入了精神科醫生的觀點,算是教育觀眾,讓觀眾理解精神病就像你一般生病一樣,不是每個精神病患者都有暴力傾向,只是往往被過度放大,而造成大眾對精神病的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上的問題,近幾年一直在倡導找心理醫生聊聊並不是一件罪過的事情,人從小甚麼都要學習和自己的壓力共處也是要學習和心理醫生聊聊讓自己的心態更健康是很好的事情,精神病患者大多是生理上出現問題,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學習和自己的病共處,認真跟從醫生的指示,還是有痊癒的例子;陳昌在劇中就是為了追求死亡而殺人,這點反而還跟廢不廢死比較有關係,今天就是因為有死刑,所以陳昌不敢自殺才會選擇殺人來讓自己判死刑,所以最後判無期徒刑時,他在法庭上有多崩潰,對他來說似乎是更好的懲罰,不過當然今天如果沒有死刑,絕對也會有人因為殺人不會死,所以跑去殺人,所以死不死刑從來就不是重點,找到其他預防的方法才是比較重要的,而這齣劇中還提到了一個觀點,就是很多人其實沒有病識感,這件事其實滿嚴重的,就像今天你得癌症,但你不知道你得癌症,那你會愈來愈嚴重,當你發現時就已經來不及了,精神病也是,當你這陣子有憂鬱傾向,但你不去在意,不去相信,不去看醫生,那當真的很嚴重時,其實就有點來不及了,所以我覺得以前在學校曾做過的心理憂鬱傾向的測驗是滿好的,不過這還要搭配社會大眾對精神病的去汙名化,不然多的是就算測驗出來有憂鬱傾向,但因害怕別人的眼光,而選擇不相信或忽視這件事,這就像是我今天肚子痛,但我怕我說肚子痛別人會笑我,所以我不說出口,裝做自己沒事,當我撐不住時,可能已經很嚴重了,所以大眾對精神病的認識和去汙名化真的很重要,透過這齣劇希望也能提供大家對這些事更多的理解

undefined

 

再來是應思聰的思覺失調症,俗稱的精神分裂症,應思聰很明顯是因女友的離開加上理想在一個階段後就沒有突破,種種壓力導致這樣的結果,永遠有股聲音再告訴自己你不行,這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實在面對夢想的道路上,親情愛情友情的陪伴真的非常重要,但當沒有人能夠陪伴自己時,如何讓自己不被這些負面的聲音所壓垮,能夠自己陪伴自己讓自己壯大,就變成很重要的事情,我想平常能將別人對自己微小的關心寫下來,能清楚認識自己的優點,能告訴自己正面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劇中當應思聰喝醉哭著問為甚麼是我時,真的讓人很難過,沒有人希望自己生病,但是否也只有當他把自己灌醉時,才能對他人說出真心話呢,建立自己的自信心,獨立自主的能力是很重要,但我們不是超人,能夠適時地說出自己的痛苦,也是一種壓力的抒發,更何況應思聰從未注意到他身邊還有家人和朋友的愛,當失去愛情,就像失去一切時,逼迫自己去思考家人朋友對自己的關心和愛,像他們展現自己的脆弱,這才是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undefined

 

 

最後印象深刻的是宋喬安所代表的被害者家屬和李大芝所代表的加害者家屬的那段對話,兩邊其實說的都很有道理,有些人認為這劇只著重加害者家屬的心酸,但我認為這是因為平常大家對被害者家屬的同理心已經非常足夠,而大家最常忽視的其實是加害者家屬,雖然殺人犯犯了罪大惡極的錯,但這不代表我們有資格去責罵加害者家屬,我們不是他們,他們也想知道為甚麼自己孩子會變成這樣,自己的行為本該自己承擔,大眾總對加害者家屬實施連坐法,只能說太不理智,不過在看這齣劇前,其實我對加害者家屬很無感,但當看了劇後,才深刻感受到他們在貼標籤後,想再活下去是有多困難,明明做錯事的不是他們,但他們卻要為了這件事而陪葬,就像李大芝說的,你們殺的人不比我哥少,酸民們的酸言酸語,造就多少憂鬱症的藝人自殺,還有媒體的片面報導,讓輿論只導向其中一方,大家再罵媒體爛的同時,也請大家增加自己的媒體識讀和獨立思考能力,媒體有媒體要搶收視和高層壓迫的無奈,但為何媒體會變這樣,我相信大眾還是要負起一半的責任吧,是什麼時候人們讓搶獨家等於收視高,而開始不在乎真實性,反正媒體報甚麼大家就信甚麼,然後開始惡性循環,所以大眾的獨立思考培養,多多支持真正多面向的新聞,也算是幫助改善媒體環境啦,少了搶獨家等於高收視,是否就有機會改變高層的要求,讓高層的要求變成準確度極高面向極廣的新聞才能得到高收視,我相信這要改變不容易,但我們似乎還是能從這小地方開始做起。

undefined

 

首先,就先支持這星期日的正版結局首播,杜絕盜版吧~(竟然扯回來了!)

反正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向主旨是去標籤,所以他從未想告訴你他認為的事情真相是甚麼,他只是告訴你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每個方面的想法都讓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要怎麼解讀,要怎麼改變自己看事情的心態,就看你自己,所以千萬不要把這齣戲就歸類成是廢死劇或是加害者劇,這樣淺薄的思想呦,希望大家多花一點點的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內心,學會愛自己,接受每個階段的自己,不怕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脆弱,去看待了解所有你不曾關注和在意甚至是反對的各種想法,然後再解讀出自己的看法,能和旁人多多討論,也才是我們民主社會的真諦。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到我的FB粉專Dear Yun,幫忙按讚分享喔!

 

 

 

 

 

 

 

 

 

 

 

 

 

 

 

 

 

 

 

 

 

 

 

 

 

 

arrow
arrow

    Dear 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